【单选题】
《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规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
A.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B.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C. 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D. 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B.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 省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D.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
【单选题】
项目教育是新工人被分配到项目以后进行的安全教育。下列内容不属于项目级安全教育内容的是()。
A.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B. 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
C. 在施工程基本情况
D. 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及防护用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单选题】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规定,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的等级划分为优良:①分项检查评分表无零分,②检查评分汇总表得分值应在()分及以上。
A. 60
B. 70
C. 80
D. 90
【单选题】
《职业病防治法》适用于()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单选题】
()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A.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 安全生产主管部门
D. 技术监督局
【单选题】
根据《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16,连墙件设置时,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
A. 3.5m
B. 4.5m
C. 5.5m
D. 6.5m
【单选题】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A. 监理人员
B. 建设单位工作人员
C. 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
D. 设计人员
【单选题】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
A. 承担全部
B. 承担连带
C. 只承担部分直接经济损失
D. 承担主要
【单选题】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办法》规定,记分执行情况实行全省联网信息化管理,各记分执行机构应在实施记分后()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录入网络系统。
A. 1
B. 2
C. 3
D. 4
【单选题】
专项施工项目及企业内部规定的重点施工工程开工前,企业的()及安全管理机构,应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方案交底。
A. 安全监控人员
B. 技术负责人
C. 专职安全员
D. 施工管理人员
【单选题】
开挖深度虽未超过(),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降水工程,属于超过一定模糊的危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
A. 2m
B. 3m
C. 4m
D. 5m
【单选题】
行走式塔式起重机的轨道及基础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装置,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A.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T5144
B. 《塔式起重机》GB/T5031
C. 《塔式起重机》GB/T5031 及《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T5144
D. 《起重机设计规范》GB/T3811
【单选题】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中规定,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文件。对于建设工期不足一年的,到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少于工程合同价的()。
A. 20%
B. 30%
C. 50%
D. 60%
【单选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A. 施工单位
B. 设计单位
C. 行政部门
D. 建设单位
【单选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所需费用。
A. 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
B. 安全防护措施
C. 安全管理措施
D. 安全环境维持及安全生产措施
【单选题】
如果施工环境气温超过()℃或辐射强度超过 1.5cal/c㎡·min,或气温在 30℃以上,相对湿度 80%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
A. 33
B. 34
C. 35
D. 36
【单选题】
施工单位挪用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整改,处挪用费用();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A. 10%以上 50%以下的罚款
B. 20%以上 30%以下的罚款
C. 20%以上 50%以下的罚款
D. 30%以上 50%以下的罚款
【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A. 安全管理措施
B. 安全防护措施
C. 安全生产措施
D. 安全保护措施
【单选题】
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则有错误的是()。
A. 严格依法认定、适度从严的原则
B. 从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当前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事故认定范围不宜作小的调整
C. 有利于保护事故伤亡人员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D. 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落实,消灭监管“盲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单选题】
电渗井点降水通入直流电(采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电焊机)后,带有负电荷的土粒即向()移动(即电泳作用),而带有正电荷的水则向( )方向集中,产生电渗现象。
A. 阳极;阴极
B. 阴极;阳极
C. 正极;负极
D. 负极;正极
推荐试题
【多选题】
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___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多选题】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___
A. 感性认识不可靠
B.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C.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
D.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
E.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
【多选题】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
A.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 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多选题】
关于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前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后者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B. 前者的根源是阶段斗争,后者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C. 前者是革命阶级发动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组织和领导的
D. 前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多选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___
A.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B.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自由
D.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多选题】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___
A.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 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 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 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多选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这种改革是___
A. 同原来的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B. 吸收资本主义某些管理体制的优点
C.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否定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E. 对旧的经济体制的"扬弃"
【多选题】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___.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C. 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多选题】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___
A.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 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 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多选题】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___.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多选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___.
A.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 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C.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D.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多选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___
A. 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C. 贯穿于人类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 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E.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