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下列因素中哪些有利于雷暴的产生或增强___。
A. 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
B. 较大的对流抑制CI
C. 垂直风切变较大
D. 存在边界层辐合线
E. 低层水汽很少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ACD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多选题】
___。
A. 速度方位显示VAD
B. 弱回波区WER
C. 组合切变CS
D. 风暴路径信息STI
E. 冰雹指数HI
F. 中气旋M
G. 回波顶ET
H.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多选题】
温带气旋主要是在___发展起来的,有很大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温度场位相( )气压场。
A. 暖区
B. 冷区
C. 锋区
D. 斜压性
E. 正压性
F. 超前于
G. 落后于
【多选题】
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 h 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环流系统,它是具有___尺度的反气旋环流,是( )性高压。南亚高压下面600 hPA 以下的整个高原为( ) 控制。
A. 天气尺度
B. 行星尺度
C. 热低压.
D. 热高压
E. 冷
F. 暖
G. 300 hPa
H. 100-150 hPa
【多选题】
如果欧亚大陆极涡是两个极涡中心,且靠近我国的较强,则伴随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___的;若两个极涡中心强度相当接近,则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 )的;若亚洲极涡中心是较弱的或极涡分裂为三个中心,则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 )的。
A. 强
B. 弱
C. 偏强.
D. 偏弱
【多选题】
东亚季风的特点有哪些。___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96 页
A. 冬季盛行偏北风、偏西风,夏季偏南风、偏东风。
B. 冬季天气干冷,夏季湿热,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C. 东亚西风带平均环流的脊、槽,在冬、夏季也完全是相反相位。
D. 高原在冬季北侧为西风,南侧为东风,夏季变为相反的风向。
【多选题】
槽线和切变线的分析要注意下列几点___天气学分析17页
A. 为了要分析槽线和切变线,一般在分析等高线之前,先根据槽线和切变线的过去位置和移动速度,从图上风饿切变定出它们的位置
B. 可以把两个槽的槽线连成一个
C. 切变线上可以有辐合中心,两条切变线可以连接在一起
D. 习惯上往往在风向气旋性切变特别明显的两个高压之间的狭长低压带内和非常尖锐而狭长的槽内分析槽线?
【多选题】
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特征有哪些___天气学原理和方法403页
A. 云内垂直气流基本分为两部分。前部为下沉区,后部为上升区
B. 存在弱回波区
C. 风暴运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对流云中层的风的左侧
D. 对流云发展非常旺盛,维持很高的云顶
【多选题】
典型梅雨的环流特征有___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403页
A. 南亚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位于长江流域上空
B. 腹稿120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70N左右
C. 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
D. 低层为辐散区,高层为辐合区
【多选题】
关于冷空气的路径及对本地天气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___天气学原理和方法303 页
A. 西来冷空气,一般无降水,经常能达到寒潮强度
B. 西北路冷空气主要是大风、降温和风后的霜冻
C. 从北来的:起先高空环流比较平直,寒潮主力是东移,在中蒙边界及东北地区形成强的东西向冷锋,降温比较厉害
D. 从东北来的:冷空气经蒙古、内蒙至山西、河北。
【多选题】
关于青藏高原环流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青藏高原在冬季是热源,在夏季是热汇
B. 青藏高原大大增强了海陆分布影响对500百帕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作用
C. 冬季东亚大槽是海陆热力差异和青藏高原地形影响的产物
D. 冬季亚洲地面冷高压中心的位置与青藏高原影响无关
【多选题】
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回波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___。
A. 阵雨回波
B. 暴雨回波
C. 积云降水回波
D. 雷阵雨回波
E. 层状云降水回波
F. 积云层状云混合型降水回波
【多选题】
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预报制作和发布规定: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每天制作和分发两次,早晨制作和发布未来(12、24、48小时)预报,下午制作和发布未来(12、24、48、72小时)预报。___
A. 12、24小时
B. 12、24、48小时
C. 12、24、48、72小时
D. 12、24、48、72、96小时
【多选题】
预计未来( )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 )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应发布寒潮警报。___
A. 48小时
B. 24小时
C. 10℃
D. 8℃
推荐试题
【单选题】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___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A. 创新
B. 人才
C. 科技
D. 经济
【单选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___,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
A. 思维创新能力
B. 体制创新能力
C. 自主创新能力
D. 科技创新能力
【单选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___,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
A. 继承者
B. 领路人
C. 实践者
D. 试验者
【单选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在对待爱国主义的态度上应该___
A. 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B. 继续坚持爱国主义
C. 坚持世界主义
D. 坚持大同主义
【单选题】
与基本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要求有一个主导全社会___的核心价值观。
A. 思想道德观念和思考方式
B. 创新发展观念和行为准则
C. 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D. 创新发展观念和行为方式
【单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___。
A. 理论自信
B. 道路自信
C. 价值自觉
D. 文化自信
【单选题】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___的重大问题。
A.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B.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C. 国家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D.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单选题】
中国人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从___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A. 国家层面
B. 社会层面
C. 公民层面
D. 历史层面
【单选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___。
A. 美好期待
B. 价值追求
C. 美好追求
D. 由衷期待
【单选题】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___的重大问题。
A.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B.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C. 国家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D.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单选题】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___的重大问题。
A.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B.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C. 国家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D.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单选题】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___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A. 国家层面
B. 社会层面
C. 公民层面
D. 历史层面
【单选题】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 )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___的重大意义。
A. 社会主义价值观
B. 社会主义道德观
C. 民族气节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选题】
当今世界,___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A. 科技
B. 创新
C. 文化
D. 发展
【单选题】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___,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A. 价值目标
B. 价值体系
C. 行动逻辑
D. 行为准则
【单选题】
习近平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___,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A. ‘评价体系’
B. ‘最小公倍数’
C. ‘最大公约数’
D. ‘发展目标’
【单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___,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A. 中华传统文化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民族精神
D. 民族历史
【单选题】
中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___的。
A. 沉淀下来
B. 发展变化
C. 向前发展
D. 与时俱进
【单选题】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范畴的是___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D. “德不孤,必有邻”
【单选题】
我们所积极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同我们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具有坚实的___。
A. 现实基础
B. 历史基础
C. 理论基础
D. 文化基础
【单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现实基础,就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所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
A. 改革开放
B. 科技创新
C. 建设实践
D. 市场经济